近日,一項針對留守兒童手機使用情況的調查顯示,在貴州、安徽、江蘇等留守家庭集中地區,近42.7% 的12到16周歲孩子擁有手機,其中超過77.3% 的孩子經常用手機上網,部分地區有超過31%的兒童暑期每天耗在手機上的時間超過兩個小時。
刷視頻、打遊戲和網聊,占據了孩子們90%以上的上網時間。原本是用來維係父母與兒童之間感情的工具,卻漸漸變成兒童成長、學習中的攔路虎。
科技本身就是把雙刃劍,在家長本來就工作忙陪伴少的情況下,手機帶來的後果顯然是弊大於利。如何避免孩子沉迷於手機?怎樣的智能設備才更適合孩子使用?社會背景與AI技術的發展催生了教育機器人。互聯網內容浩瀚如海,而教育機器人則隻取對兒童成長有益的一瓢。兒童語音識別引擎、兒童內容庫、視頻通話等兒童定向功能,既保證了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,同時也讓孩子多一個“玩伴”。

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測算,2015年我國教育機器人市場規模約為7.5億元,同比增長24.2%;2017年行業市場規模在13.6億元左右,同比增長30.77%。。以國內市場份額排名第一的ROOBO童秘兒童智能平台為例,根據公開數據顯示,2017年搭載童秘平台的兒童機器人出貨量約150萬台,2018年該數字超過1000萬台,僅僅一年不到,該平台教育機器人出貨量就翻了將近十倍。
品牌商正設法將陪伴機器人做得更人性化、更具教育特性。中國機器人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,我國教育型機器人占整個服務機器人60%的市場份額。AI+教育最大目標或者說夢想是製造完全替代人類的“AI 教師”。盡管這個夢想還很遙遠,但從行業發展的趨勢來看,教育行業已經逐漸從互聯網時代在線教育升級為“AI教育”——教育機器人充當起了“輔助教師”,代替人類教師完成練習、背誦等重複性的教學任務,幫助孩子夯實基礎知識。比如基於現有的平台技術,孩子可以通過與機器人英語對話、詩詞背誦練習、百科問答等互動功能達到自主學習、自主思考的目的。在沒有脾氣的機器人麵前,孩子更敢於表達、敢於試錯、敢於提問。
放養並不意味著放任不管。手機作為通用產品,它服務的目標人群從來都是成人,而不是兒童。在手機交到孩子手上時,成人應當擔起“引導者”的責任。不過隨著技術的發展,未來機器人有可能完全勝任“引導者”這一角色。盡管教育機器人目前還達不到完全引導者的要求,但它正在潛移默化,慢慢地培養孩子,往獨立學習、思考的道路上去引導,這是手機無法給予的成長經驗。
(责任编辑:普陀區)